西宁的文笔峰与文峰碑(上)
2023-01-22 18:53:38来源:青海日报

文/图 杨俊杰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青海省图书馆看到了《西宁府新志》,这部志书由曾主政西宁的清朝大臣杨应琚编撰。细细阅读,发现里面不仅有一般志书所涵盖的各方面内容,也有杨应琚巩固西宁防务、经世济民的经过,尤其令我感兴趣的是,书里还记载着他在盛夏之时登临文笔峰——靠近西宁城区的南山最高峰,看到长空万里、青色满目,畅然舒啸的经历。据说在文笔峰放眼四望,可以将西宁的东、西、南三川和凤凰山上的各色风景尽收眼底,“文峰耸翠”因此享有“古湟中八景”之一的盛名。


(资料图)

在文笔峰上,还有一处人文景观——文峰碑。西宁因为地处边陲,几千年来战事不断,“民风尚武,不重文化”,直到明朝正统年间,正规的官办教育才得以在西宁兴起。1490年,文峰碑初立的那个时代,中华大地的统治者还是明孝宗朱祐樘,当时的地方官员为让地方文化振兴、人才辈出,在文笔峰峰顶建起了一处形似碑、状如塔的建筑,上面供奉着魁星塑像,定名为“文峰碑”。那时,只要无战乱兵燹,每逢文坛盛事、大比之年,士人和民众们在文峰碑这里敬天法祖,举行隆重而虔诚的儒家祭礼。每逢盛夏,风和日丽之时,文人雅士也以到文笔峰踏青赋诗为乐事。他们站在这高山之巅,看着长空万里,青色满目,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望“湟水雄浑环近郭,雪山迢递接祁连”,抒胸中块垒,慨古今兴替。

1924年,文峰碑已“年久倾圮”多时,当局和士绅决定重修文峰碑。最终建成了20多米高、内填土坯、外包青砖的五层塔形建筑物,最上面有一间小殿,名为魁星阁,内供魁星神像,魁星“单足踏斗,右臂高举,手执点元朱笔,面向西宁”。可惜它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坏了,现存的文峰碑是改革开放后重新修建的。

知道文峰碑的存在后,我发现,在西宁主城区的绝大多数地方都可以观察到文文峰碑的身影。它一直在呼唤我,呼唤我前去一探它的形象、它的历史、它的沧桑。

元旦的第二天,天还未亮,我和父亲便从南禅寺山根出发,向着大山深处的文峰碑前进。一路上虽然有公路,但我们不断从小路抄近道,很多路段的积雪因为高寒尚未化开,给我们的前行造成不小的阻碍。气喘吁吁地经过九曲回肠的山间小路,峰回路转,文峰碑的身姿已近在眼前。我们此时已然忘记疲惫,鼓起全身的力气一路登至峰顶。

那段历经了五百多年风风雨雨的旧碑体,如今只余下一小段残存的墙角,仔细观察,依稀可见当年夯筑的痕迹。残存的旧碑遗迹之上是新修建的文峰碑,古色古香的青砖包裹在外,碑体上部的南侧书有“文运昌盛”,北侧为“钟灵毓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浮雕形象在碑体的四边,分别与各自守护的东西南北方呼应。最顶端是魁星阁,可以看到里面供奉着的鎏金铜像,那应该就是掌管士人功名禄位的文昌帝君和主宰文章兴衰的魁星。

向南遥望,一道道山峰绵亘而去,渐渐隐没在云雾中,到很远处,只能看得到隐隐绰绰的轮廓。唯有云团深处的拉脊山横亘在南方,山顶积雪反射着太阳的光辉,为黑色的山体勾出了一条银色的亮边,直有“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诗情画意。

向北俯瞰,山一座比一座低平,目光顺着这一阶阶“台阶”拾级而下,直到落在那片熟悉的河谷,看着熟悉的鳞次栉比的高楼小如棋子,才突然意识到我们竟走了这么远的路程。

栏目主编:辛元戎

总监:王丽一

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标签:

精彩推荐

资讯News

  • 聚焦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