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热点-曾经有个蔡公庄
2023-03-05 14:19:35来源:东方资讯

▌李成振

蔡公庄和我的少年时代,有着一段难忘的渊源。我们之间缘起于1973年10月25日,当时我在三里河三小上五年级。

这天,学校组织我们五六年级全体同学去玉渊潭公社蔡公庄大队参加学农劳动。蔡公庄位于京西八一湖南侧,距我们学校大约3公里。清晨,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一路边走边唱,不知不觉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蔡公庄就已映入眼帘。古朴而美丽的村庄被一望无际的农田环抱,蔡公庄以生产大白菜、西红柿、萝卜、黄瓜等蔬菜为主。时为晚秋,我们的任务是先用稻草把菜地里的每棵大白菜的叶子捆牢,合拢的菜叶将白菜心包裹住,可以防止大白菜在冬天被冻坏。


(资料图片)

这活儿看似简单,实则不然。我刚开始怎么也捆不牢,好不容易捆上的大白菜,不多一会儿,稻草结就松散开来,前功尽弃。我索性就拿一把稻草来捆,以为这样能捆结实,实际却事倍功半。带领我们干活的一位生产队女社员见状走过来对我说:“你这样绑太浪费稻草了。”只见她仅抽出两根稻草就灵巧地把大白菜扎捆得结结实实。她手把手耐心地教我打结要领,经过几次练习,我终于学会了打稻草结的正确方法。

上午捆完大白菜,下午我们发扬连续作战精神,转战到萝卜地抢收“心里美”大萝卜。当时霜降已过,为防止萝卜受冻害,必须赶在气温低于0℃前把全部萝卜采收完。同学们把萝卜或装到柳条筐里,或装到手推车上,抬的抬,推的推,经过一番“激战”,地里的“心里美”全部被运到了指定地点。看着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我们的心里也很美。

学农归来,班主任崔柳丽老师布置同学们写一篇学农作文。我写的《记一次学农劳动》被崔老师当做范文在课堂上做了点评,这作文本我一直保存着,现在重看这篇作文,虽然字里行间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但却真实地记录了我在蔡公庄学农的初体验。

我上初二的时候,学校组织的学农仍然被安排在蔡公庄,但这回要求我们自带铺盖卷儿,在村民家里住半个月,时谓“三同”,即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

二进蔡公庄,正值盛夏,我们的队伍刚走到村口,就看到一位年纪五十开外的农民伯伯,在烈日下赤裸着上身,正在堆积成小山的粪堆旁铲粪,他那极精瘦的身板黝黑发亮,一看就是经年累月日晒劳作所致。只见他挥汗如雨,不嫌脏臭,一铲接一铲,毫不惜力。同学们都被这一幕深深打动了,对贫下中农的敬意油然而生。带队老师也不失时机,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说:“同学们,刚进村‘老劳模’就给你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那天,我们都以这位“老劳模”为榜样,在稻田里干得热火朝天,虽然一不留神水中的蚂蟥就会爬到我们的小腿肚子上吸血,但谁都没打退堂鼓。

夕阳西下,当我们结束了第一天的劳动,拖着疲惫的身体收工回来再次路过村口时,却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大队书记正在给几个所谓的“黑五类”训话:“你们要好好劳动改造,只许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而那几个“黑五类”中,有一个熟悉的黑瘦身影,没错,正是之前我们交口称赞过的农民伯伯。一打听,原来他竟然是“黑五类”之一的地主!同学们心里五味杂陈,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一天之内,从学劳模转为斗地主,对象是同一个人,这弯子转得确实有点急……

此后,每天傍晚都能看到例行的训话场面,我们也就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我还记得,当时村里有一匹母马难产,很久都生不下小马驹来,母马痛苦不堪。生产队束手无策,只好用一辆手扶拖拉机载着母马送往公社兽医站救治,队里派了两个精壮小伙子站在母马两侧,手持一根粗木棒,一路上贴着圆滚滚的马肚子从前往后不停地滑动木棒助产。第二天,得知母马最终还是难产而死了,我们都挺唏嘘的。母马此前生有一匹小马驹,刚一岁龄,那段时间,我们常常看到那匹孤独的小马驹在村里四处乱跑找妈妈,边跑边哀哀地发出“咴咴咴”的嘶鸣,让人心疼不止。

我和同班几个男生住在李大娘家,我们那个年纪正是最能吃的时候,李大娘一天三顿饭变着花样让我们吃得饱吃得好。有一次我们上午干完农活,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中午回来吃饭,大家随手就把换下的脏衣服扔在了炕上,打算晚上洗,可等我们傍晚收工回来,发现脏衣服全都被李大娘一件件搓洗干净晾在了院里,我们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李大娘爽朗地笑着,说:“哎呀,捎带手的事儿,算不了什么。再说,脏衣服堆在屋里沤着,也太味儿了。”我们和李大娘一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上初三以后的一个星期天,我们几个同学相约专门骑车去蔡公庄看望了李大娘,那是我三进蔡公庄。当时李大娘家已经有了责任田,我们就自告奋勇帮忙在田里干了半天农活……

随着北京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昔日蔡公庄广袤的农田已被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所取代,蔡公庄作为一个地名,也从北京地图上彻底消失了,但是,蔡公庄,那村、那人、那地……那一切,无疑永久地印刻在了我的记忆深处。

标签:

精彩推荐

资讯News

  • 聚焦Policy